在貴州黔南地區(qū)古代,曾經(jīng)創(chuàng)辦過的書院主要有鶴樓書院和南皋書院,以下是關于這兩所書院的詳細介紹:
【鶴樓書院】
創(chuàng)辦背景與時間: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刑部主事張翀被貶謫到貴州都勻。他在城中僻地搭起半間草屋讀書,后因草屋不堪風雨,都勻千戶侯韓夢雄、王尚武,軍政使婁拱辰及都勻文人學士等為其在東山腳南側修建讀書堂及問月樓,供其傳學布道,后被稱為“鶴樓書院”,這是都勻首家書院。
教育貢獻:張翀在此招收弟子開展講學,傳道授業(yè),考究群籍,周邊都勻、麻哈(麻江)、清平(凱里)等地的百姓弟子慕名前來聽課,開都勻文教之先河,對都勻文化教育作出了開發(fā)性的貢獻。
歷史變遷: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都勻知府區(qū)維瀚在協(xié)府街觀音寺遺址修建了鶴樓書院,追仰先賢,興教育人。1903年,知府吳嘉瑞改設速成學堂;1905年,知府潘家懌改設中學堂;1908年,知府王玉麟改設官立高等小學堂;1914年改稱縣立高等小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改為貴州省都勻中學,1958年改為貴州省都勻第一中學。
【南皋書院】
創(chuàng)辦背景與時間:明萬歷五年(1577年),時任刑部觀政、王陽明心學再傳弟子鄒元標被貶謫貴州都勻6年。萬歷甲午年(1594年),學有成就的弟子為了紀念他,于“鶴樓書院”右側建讀書堂,題為“南皋書院”。
教育貢獻:鄒元標在此潛心講學,傳播文教,書院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任務,對當?shù)氐慕逃l(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培育出了陶廷杰等許多杰出人才。
歷史變遷:清代初期,知府魯朝聘修建了鄒公祠,祭祀鄒元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府孫廷相在祠旁增建了六間書屋,重新啟用“南皋”名稱并聘請教師授課。嘉慶四十五年(1840年),知府宋文型出資重建講堂及書屋共20間,并更名為“勻陽”。道光二十年(1840年),陜西巡撫陶廷杰捐贈資金購置書籍,并增加獎學金,使書院得以繼續(xù)使用原名。咸豐八年(1858年),書院因戰(zhàn)亂再次受損。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羅應旒主持修復工作,并在講堂右側供奉張翀、鄒元標兩人的牌位。光緒三十年(1904年),書院轉型為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知府王玉麟將其改造為教育講習所。